过年的灯笼挂到初几(灯笼挂到哪天)

过年期间的各种禁忌你知道多少?我来告诉你,现在知道还不晚~ ~

农历新年的第一天

正月初一原名“大年初一”,“元”的本义是“头”,后引申为“开始”。这一天是一年的第一天,是春天的第一天,也是正月初一,所以叫“三元”。

第一天早上,人们先放鞭炮,称为“开门放鞭炮”。竹子爆炸后,地上布满碎红色,称为“满堂红”。人们早早起床,穿戴整齐,出门走亲访友,互祝新年快乐。

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他们健康长寿。长辈可以把准备好的压岁钱给晚辈。都说压岁钱可以辟邪,因为“岁”与“岁”谐音,晚辈拿到压岁钱可以平安度过一年。

正月初一不能用扫帚,否则会扫走你的运气,毁了你的财运,带来厄运。如果一定要扫地,一定要从外往里扫。

这一天不能倒水,不能倒垃圾,怕丢钱。今天,这一习俗在许多地方仍然存在。它在除夕夜被清理了。大年初一,不放扫把,不倒垃圾,准备一大桶废水,当天不会洒出来。

农历一月的第二天

正月初二,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丈夫也要一起去,所以俗称“新娘节”。这一天,归来的女儿必须给孩子带些礼物和红包,在她家吃午饭,但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这就是所谓的“正月无房”。以前一家人也会选择这一天拍全家福。

在北方,正月初二,人们要向财神献祭。无论是商业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有必要举行活动来崇拜财神。以前老**的大商家都会在这一天大祭,用“五大祭”祭祀,即全猪、全羊、全鸡、全鸭、红活鲤等。我希望今年能发大财。

这一天,我们还会走亲访友,互相拜年,俗称“喝年酒”。在上海,客人会带礼物回家,通常是当地的特产。主人请客人喝“元宝茶”(即在茶中加入两颗青橄榄,一起冲泡)。这种茶刚开始喝起来有点苦,但回味起来很甜,说明所有的苦都是甜的,好运就会来了。

在正月的第三天

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回家”的时间一般安排在正月初二,但在山东等地,则是正月初三。

在一些北方地区,第三天被称为“扫帚日”。因为在这一天,你可以在大年初一、初二清理垃圾,拿起扫帚打扫房间,打扫的时候从外往里扫,有聚财的意思。

在南方,大年初三早上要贴“裸口”(禁口)。我觉得这一天容易吵架,不适合拜年。所谓“光口”,通常是一张长约七八寸、宽约一寸的红纸,上面写着一些吉祥的话。它贴在前门和后门上方,另一块贴在垃圾上,挑出来倒掉。

这些垃圾都是第二天第一天堆起来的,所以必须清理干净一起倒,直到第三天,否则就和家里金银财宝外流一样。

总之,贴个“红嘴”就是让人一年四季都有心理安全感,避免和别人吵架或者各种不幸的灾难,让家里财源滚滚,事事顺心。

正月初四

按照传统习俗,正月初四是神仙下凡的日子。据说“森

掠,幸存的人们跑进了山里。后来倭寇被打退了,人们也从山里回家了,但是年没过成,而且很多家庭也失去了亲人。

所以在莆田,初二严禁去别人家里拜年串门,因为在古代莆田,这个日子人家在治丧。等过了初三,大伙都觉得年三十没过好,应该再过一次,因此就定初四再过一次年,而且办得更隆重。这个习俗被莆田人代代传了下来,直到现在。

正月初五

大年初五俗称破五,要“赶五穷”,包括“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鞭炮从里往外放,边放边往门外走,说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都轰将出去。

这天,民间通行的食俗是吃饺子,俗称“捏小人嘴”。天津人在这天,家家户户都吃饺子,而且菜板要剁得叮咚响,让四邻听见,以示正在剁“小人”。

这一天也是传说中财神的生日,也是迎财神的吉日。上海旧历年有抢路头的习俗。正月初四子夜,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并鸣锣击鼓焚香礼拜,虔诚恭恭敬财神。为争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抢路头”,又称“接财神”。

正月初六

正月初六被称为“马日”,在这一天要“送穷”,这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在**地区,家中的妇女偶尔要把节日积存的垃圾扔出去,门上的挂笺也可摘下来同时扔出去。这一天最受欢迎的是当年满12岁的男孩,12是6的二倍,可称六六顺。

这天也是店铺开张的日子,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亚于除夕的境况。旧时,老板和店员们会在这一天猛摇算盘,用秤杆敲打秤盘,让店内响声一片,取“响响当当,大吉大利”之意;门板也要贴上“开市大吉,万事亨通”的大红对联,以示吉利。

正月初七

大年初七是“人日”,即人的生日。

根据《占书》记载,由初一开始,上天创造万物的次序是“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所以初七就是“人日”。

这天,**市民喜欢吃及第粥。所谓及第,是希望科考高中状元。人日要尊敬每一个人,连官府也不能在这一天处决罪犯,家长也不能在这一天教训孩子。

南方一些地区,有在“人日节”“捞鱼生”的习俗。捞鱼生时,往往多人围满一座,把鱼肉、配料与酱料倒在大盘里,大家站起身,挥动筷子,将鱼料捞动,口中还要不断喊到:“捞啊,捞啊!发啊,发啊!”而且要越捞越高,以示步步高升。

正月初八

相传正月初八是谷子的生日。这天天气晴朗,则这一年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初八这天也叫顺星节,传说是诸星下界的日子天空星斗出得最全,制小灯燃而祭之,称为顺星,也称“祭星”、“接星”。

长辈还要向儿孙讲“一寸光阴一寸金”的道理,保持“慎独”的重要性,因为“流年照命星宿”时刻在监视着每个人的一举一动。

正月初九

民间认为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生日,即所谓的“玉皇诞”、“天公生”,亦称“天日”。这一天,道观要举行盛大的祝寿仪式,诵经礼拜。家家户户于此日都要望空叩拜,举行最隆重的祭仪。

此日待人处事皆讲求和气,不可冒犯天神。民间的祭天仪式自初九的凌晨开始,一直到天亮为止。在这一天前夕,全家人必须斋戒沐浴,以庄严敬畏的心情举行祭拜。

正月初十

相传,正月初十是石头节,为石头神生日,称“石磨日”、“十子日”、“石不动”等。这一天不准搬动石头和碾、磨、石臼等石器,否则会伤了庄稼。这一天还忌开山打石和以石盖屋,并有向石头焚香祭拜、午间供奉烙饼的习俗。

在山东郓城等地有抬石头神的说法。

初九夜里,人们将一个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石头上,初十早晨,用绳系住瓦罐的鼻子,由十名姑娘或男青年,轮流抬着瓦罐奔走。如果石头始终不落地,预示着新的一年丰收;如石头落地,预示着年成不好。

正月十一

正月十一,祭奉紫姑。相传在西南地区,尤其是湘西,深受压迫的女性把她奉为弱女子的保护神,多迎祀于家,占卜诸事。

正月十一还是“子婿日”,是岳父宴请女婿的日子。初九庆祝“天公生日”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还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费,就利用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儿,民歌称为“十一请子婿”。

正月十二到十五

过了正月十一,人们开始准备庆祝元宵佳节,从正月十二开始选购灯笼,搭盖灯棚。童谣是这么唱的:

“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灯。”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大地回春的夜晚,又称为“上元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这一天一切活动的主题强调一个“闹”字,放花灯、舞狮子、踩高跷、猜谜语,还要吃元宵、汤圆。

正月十六夜则是小孩的节日,所有的小孩拿出自己的灯笼对着别人的重重一撞,然后笑哈哈地看着别人的灯笼着火,这个叫做“碰灯”。

讲究的是今年的灯笼不能留到明年,必须以“碰灯”的方式销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