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工资级别对照表(国企的职级对应的工资)

演讲者:吴刚良

现在社会上很多人关心国企老总一年拿多少钱。其实国企老总的收入并不是什么秘密,国企和省属企业负责人的薪酬也需要公开披露。

从近几年披露的信息来看,一般在70万到80万,最低的也不过40多万。比如2020年央企负责人(全职)年薪最高的是**移动董事长杨洁,达到87.82万元;如果加上其他保险、企业年金、住房公积金补贴,华润董事长王向明最高,达136.29万元。

所以总体来说,央企负责人的薪酬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高,远不如外企和私企的高管。他们动辄就是几百万或者几千万。

有人说七八十万只是公开收入,还有各种隐性收入。怎么说,他们的职务消费肯定是有的,但这只是工作需要,不能把钱装进口袋,所以不能算“隐性收入”。至于**受贿,那就更可笑了。那能算“收入”吗?也可以偷抢。如果顺利的话,一年的“收入”可能有几百万或者上千万。

现实中,很多国企员工觉得收入太少,觉得领导收入太高,要求缩小领导与普通员工的收入差距。那么,两者收入相差多少倍才合适呢?有人说五六倍比较好,也有人说差额不要超过一倍才公平。

在我看来,他们之所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因为对目前国企的薪酬和考核机制以及国企的改革方向不够了解,基本上是计划经济的那套思维模式。他们认为收入是根据等级、地位和资历来“分配”的。

其实国企首先是企业,不是政府机关。收入分配的来源是企业自己创造的,而不是财政拨款。所以国企管理者的收入首先应该和经营业绩挂钩。多赚点,少赚点,少赚点。不应该有固定的倍数关系。

但是,我们国企的体制比较特殊。目前国企领导有三种不同的“身份”。第一,是组织部门管理的干部。有的保留公务员编制,或者虽不是公务员,但在档案中仍保留公务员职级,按公务员管理。整体来看,这类人员比例极小,一般都是集团公司的团队成员。

二是市场化职业经理人,目前占10-20%;他们是三任制和契约化管理的管理者。从薪酬机制市场化的角度来看,这类人员介于职业经理人和组织部门管理的干部之间,目前在国企中占压倒性的比例。

不同身份的国企领导薪酬体系自然不同,这就是所谓的“差异化薪酬”。由于部门组织管理的国企干部保留了公务员的管理模式,不能完全按照市场化的高管来定薪酬。“**”变身“高管”,拿几千万年薪,显然不公平。所以近年来对他们有各种薪资限制。

据我所知,目前央企负责人的薪酬由基本年薪、绩效年薪、任期激励收入三部分组成。其中,基本年薪与上年度企业职工平均工资相关,也就是大家说的倍数问题。但年度绩效工资和任期激励收入不是固定的,要根据经营业绩考核结果来确定。

问题是很多央企都是垄断行业。即使不是垄断行业,竞争性央企也更有资源优势,经营业绩也不完全依赖管理者的贡献。除了

在央企二级、三级子公司中,这些子公司的管理者属于后两类:职业经理人和契约经理人。他们的情况不一样。

职业经理人是完全市场化的。他们一年收入三四百万很正常,但是收入完全和经营业绩挂钩。如果他们做得不好,他们将面临失业。但这类管理者只适用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国企。对于二类非市场类国有企业,目前还不能实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因为很难判断公司的经营业绩。多少取决于团队努力,多少取决于政策资源。

第三是契约经理人。根据改革的要求,他们的收入水平也应该是浮动的,并与他们的经营业绩挂钩,其中固定工资不得超过总收入的40%。

目前,央企各子企业管理人员基本完成了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改革,大部分地方国企也实施了这一改革。但据我所知,虽然上面已经下发了统一的《操作指引》,但各地进度参差不齐,具体做法差异很大,工资水平和套现方式也不一样。

总之,国企的管理者类型不一样,薪酬机制也不一样。现实中,子公司经理的工资比集团领导高很多很正常。即使是基层的业务组长,如果业绩好,别人的收入水平也可能比组长高。所以说国企领导和员工的工资差几倍合适是个伪命题。

欢迎继续阅读下一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

老吴说国企改革热点问题目录

01皇家案例:在新一轮混改中,国有资产被怎么?流失

国企改革:国有独资公司和国有独资公司有什么区别?

03公司法修改:董事会是决策机构。

,还是执行机构?(本节)

04三项制度改革:国企领导的薪酬,是员工的几倍合适?

注:本课程摘自吴刚梁老师《深度解读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转载请注明作者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