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亩等于多少平方米(一千亩地有多大图片)

新华社长沙五月二十七日电。题目:新时代农村巨变的故事

新华社记者丁希国、袁汝婷、张戈

故事,写自67年前的一个下午。

初冬,一艘船离开资江。船上坐着一个戴眼镜的中年人。经过10多英里的航行,47岁的作家周立波回到了他的家乡湖南益阳市高新区谢林港镇,3354。

当时,在中华大地上,一场重构农村生产关系的革命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周立波从北京回来,以家乡为背景写了小说《山乡巨变》,生动地描述了这一变化。

在他的笔下,资江下游的“清溪乡”在农业合作化中摸索前进,成为20世纪50年代无数乡村的生动缩影。

资江的支流习之河是小说原型的母亲河。她目睹了一个山村的足迹。

不平衡发展

20世纪50年代,周立波回乡收集文字资料,登高远眺时,写下了赞美习之的诗句:“知水常滋润万物,谢琳港岸诱人。”

周立波摄于1958年3月,湖南益阳(资料照片)。新华社

103010年,一条沿岸长满荆棘和杂树的小溪蜿蜒流过清溪乡,小一点的学生会在小溪里钓鱼。

十年前,时任益阳高新区社会工作处农办主任的欧阳鹏第一次仔细考察了习之河。他看过《山乡巨变》,听过背后的故事。在那里,他很困惑。

“那时候,我找不到周立波笔下的小溪,也看不到丝毫清溪乡的影子。”欧阳鹏的眼前,只有肮脏的黄河和被黑泥堵塞的沟渠,腐臭的空气包裹着他无法呼吸。

走在清溪村的欧阳鹏(4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丁春雨摄

老人们说原因要从80年代说起——。

当时“掘金”热潮在谢林港兴起,蜂拥而至的人们拿起钢钎爬山。山坡上到处都是矿井。人们在河里洗矿石,用溶解氰化物的池子洗矿石,浸提黄金。污水随意排放。

渐渐地,田地变得贫瘠,水变得浑浊。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一个大型洗矿池坍塌,污水流入农田,所有植被都死亡了。在当地政府的整顿下,野蛮的“淘金热”降温了。

这是湖南益阳市谢林港镇清溪村周立波故居周立波卧室书桌(3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袁玉婷摄

但人们的致富欲望依然火热,将目光投向了茂密的竹林。

谢岗竹子资源丰富,手工编织竹席工艺已有数百年历史。1997年引进机械技术,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产品远销国内外。成为远近闻名的“竹席之乡”,17个村中有15个从事凉席加工。

然而,在加工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化学品,如烧碱和双氧水,废水通过沟渠直接排入习之河。河里的鱼虾灭绝,水生植物贫瘠,地下水污染严重。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养猪养牛。“家家养猪,到处都是猪圈。河水又黑又臭。”谢岗镇北峰源村的村民卜易慧回忆说,农民们把猪粪直接排放到这条沟里,这条沟与习之河相连。“有瘟疫的时候,死猪被用蛇皮袋包起来扔到河里”。

72岁的老人夏说:“河水不能长期饮用,井水也不能饮用。”。住在习之河旁边,人们只能买水喝,一些人得了不明原因的疾病。

直截了当地说,自然要求发展所欠的债务。

变革势在必行。

艰难转型

86家加工企业250万张睡垫,年产值4亿元;20万平方米猪圈,40万头生猪,年产值4亿元,——。这两组数字就像两座难以移动的大山,压着

这时,50岁的竹席行业元老夏燕姿上台了。“我20年前做过凉席,跟你一样不想停工。可是你看看河里的水,地里的渣滓,子孙后代很快就没饭吃,没水喝了!”

所有的人都沉默了。

游客在湖南省益阳市谢林港镇清溪村参观(3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袁玉婷摄

“壮士断腕”的道理大家都懂,但断在自己身上还是会痛。

“习之河污染控制,半步不能后退.”时任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的刘说。

决策层经过深入研究,想出了“两头在外、中间集中”的方法3354,把选料、准备过程中的起点和终点留在村里,造成烹饪、漂洗的污染。

染的中间环节集中到园区,再引入高温碳化工艺,以避免使用化学品造成污染。

如此一来,部分人的生计保住了,引进技术力量雄厚的大企业,品牌价值也提升了。传统产业逐步转型升级。

游人在湖南省益阳市谢林港镇清溪村参观周立波故居(3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格 摄

生猪退养也是一场硬仗。

“养了这么久,突然不让我养了,**什么去呢?”北峰垸村养殖大户卜九章的抵触与迷茫,也是许多人的心情。

“猪价波动,赚一年亏一年,还不如办个‘农家乐’”“别担心,我们帮你找地方务工”“村里臭得进不了人,赚再多钱也没脸面”……乡镇和各村干部挨家挨户上门耐心劝说。

欧阳鹏在介绍一处即将被拆除的猪舍(4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丁春雨 摄

几年间,谢林港镇分批完成了526户生猪退养。

老路不能走了,可发展不能停。新路在哪?

转型,箭在弦上。

梦圆新时代

在清溪村*总支书记贺志昂眼里,新路的起点是2018年。这一年春天,镇、村干部组成学习团去了浙江湖州余村村。

2005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在这个浙北小山村被提出。

金山银山从哪来?出发时,每个人心里都装着这个问题。“你们的农村清洁工程怎么设计的?”“好环境怎么变出效益来?”“修复生态,老百姓得到哪些实惠?”一路上,这些干部不停地问。

他们想找到一条可行之路,路的尽头,有先辈的梦想。

这是湖南省益阳市谢林港镇清溪村高架桥下的山乡巨变主题绘画(3月8摄)。新华社记者 张格 摄

20世纪50年代,分得了生产资料的农民对未来萌发出无数向往。周立波将它们定格在《山乡巨变》里——

“我要经我手把清溪乡打扮起来,美化起来,使它变成一座美丽的花园……”

从余村村归来,以志溪河为轴心、以一河两岸为依托的“滨河新镇计划”在谢林港迅速推进。

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泛清溪”旅游带初具雏形:以周立波故居所在的清溪村为核心区,将当年以竹凉席、生猪产业为支柱的谢林港村、北峰垸村等纳入规划,构建沿志溪河现代休闲观光旅游体系。

游人在湖南省益阳市谢林港镇清溪村清溪广场游玩(3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格 摄

建成污水处理厂及管网;建立河长日常巡查长效机制;大力管控农村污水乱排乱放;完成支流沟渠黑臭水体整治……2020年,谢林港镇获评益阳市“十佳整洁乡镇”。志溪河里,鱼游回来了。

“以前一说要装污水处理设备就扯皮,现在,大家会主动保护环境,督促我们防治污染。”贺志昂说,人们意识到,生态好了,客人才会源源不断地来。

1957年冬天,周立波为《山乡巨变》上卷写下结尾:

“田野静静的,人们踏着路上的干雪,各自回到各自的家里,等待着开天,等待着春耕的开始,以便用自己的熟练的、勤快的双手,向自然,向黑土,取回丰饶的稻麦和果实。”

2022年春天,2100亩稻虾、1000亩稻鱼和1000亩稻油轮作基地,如画卷在谢林港镇铺展;志溪河两岸的生态农庄、民宿迎来八方客。

谢林港镇*委书记曾逸文说,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带为全镇带来约2亿元年产值;2021年,70万人次来到这里感受山乡之美。

几个月前,90岁的彭玉霞也来到这里。1955年,时任共青团益阳县委副书记的她,与周立波同乘一条船来到志溪河畔。“路和房子变得太美了,我快不认识了。”老人说。

这是湖南省益阳市谢林港镇清溪村风貌(4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丁春雨 摄

“这10年,最大的变化在人们脑袋里。”73岁的原邓石桥村(2020年更名为清溪村)*支部书记邓仁佑说,从吃饱饭到腰包鼓,再到生活美,追求在变;从挖山毁河到守山护河,思想也在变。

“清溪”奔流,见证新时代的山乡巨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蓬勃的禾苗在乡土间生长。